笔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剑魁 太上小君 > 剑魁 分节阅读 54

剑魁 分节阅读 54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不易剑道不局限于剑,乃是“推演万象万物背后的定数”。


听到一半,李不琢走到西南角靠近锅炉的一个陶瓮边,轻轻用手一拍瓮壁,道:“这瓮粮食发酵好了。”


江大河微微一怔,心中不以为然,连他观察粮食发酵程度,都要靠近瓮口闻了,再附耳在瓮壁上听粮食发酵的气泡声才知道,李不琢如何能判断再说这批粮食才发酵五日,按说再过两三日才能发酵完成。


江大河正思虑着改如何自然地奉承过去,又能给李不琢台阶下,便听到陶瓮里咕咚咕咚,传出气泡冒起的声音。


“竟真发酵好了,大人是怎么知道的”江大河神色诧异。


李不琢瞥了一眼身后。


“你可知冬日酿酒为何关门”


“这是祖传的规矩。”江大河道。


“规矩背后自然有原因,你若稍加思量,其实不难知道这是因为冬日太冷,所以要关门挡住屋外寒风。这也是为什么夏日发酵只需三日,而冬天要至少七日。”李不琢指向身前的陶瓮,“这瓮粮食离锅炉最近,前几日又刚酿出一批酒,炉中是生过火的,所以这瓮粮食比其他的酵成更早。”


江大河一拍脑袋:“这,大人果然神机妙算,我怎么就没想到呢。”


李不琢顿了顿,说:“今年冬天比往年更冷,想必这也是出酒少的原因。”


江大河豁然开朗,心中却不由羞愧,昨夜李不琢才提高江家的待遇,今早他便在李不琢面前展现出无能无知的一面,叹道:“小人惭愧,说到底,还是我的缘故,我若能将祖传造酒之法钻研透彻,也不至于连这些都想不通。”


李不琢道:“你有这心,就证明我没看错人。”


江大河心中感动,暗下决心日后定要精研造酒,让酒庄经营更上一层楼。


“屋上这几处窗户,挂上厚重些的羊皮帘子封死。”这时李不琢指向头顶,又至地虚划了几道,吩咐说:“今日你便去找些帮工,在这几处地方用砖砌出横三竖五八条地炕,连通四座锅炉,冬日发酵粮食时,便在四座锅炉中烧炭,温度一够,出酒便不成问题。这几日地炕未建成,就把藏粮食的陶瓮移到生火的锅炉边。别离太近,到此处就够。”


说着李不琢站到锅炉边三尺外,这是他考虑句芒山上常被村民用来当柴烧的油桐木在炉中燃烧时,这距离则不至于温度过高。


江大河此时看向李不琢的目光已由对主家的畏惧变为带着一丝敬佩,李不琢入坊一看,指天画地,就轻松困扰他许久的问题。


奉承一番后,江大河连忙去村中寻找帮工。


李不琢又叫上姚仲豫,一道视察村周情况,作为他的唯一实业,虽然酒庄规模还不大,却是钱财来源的根基,修行之余也要用心发展。


第一百一十五:出酒


句芒山山腰处,李不琢眺望着北麓下的村庄,已是深冬,村周田地被薄薄一层白雪覆着。


一路上山,李不琢只见村周没有水源,整个村庄的饮水都靠两口井,田地灌溉却纯看天候,按往年酒庄经营状况来看,最好的时候一亩地收成有将近三百斤,碰上老天爷不赏脸的那几年,一亩地只种出百余斤粮食。


但在这山腰向南看去,便能看到十余里外,句芒山南麓下的大湖。


据姚仲豫所说,起初酒瓮子村本来是在句芒山南麓,但那地方一入夏便常年犯捞,所以整个村庄才迁移到北麓,躲避涝灾,只是世事向难两全,这样一来,田地灌溉就不如在南麓方便了。


句芒山虽不高,山顶却常年有积雪,李不琢只在山腰处查看了地势,便回到村中。


回村时,一只木鸢自远方飞来,带着三斤的信,李不琢展开看时,轻轻一嗅,一伸手,便接住信里掉出来的一片萎了的腊梅。


这丫头,想必读了些典故就迫不及待用上了,李不琢不由莞尔,一看信,字迹歪歪扭扭,宛如狗爬。但对于识字不久的三斤来说是莫大进步。


信中内容只是报个平安,说她已抵达新封府,安顿下来。


李不琢坐在书桌前看完信,算日子,三斤是十余日前走的,抛去船上七日行程,看来是一下船就发信回家了。


想了想,李不琢提笔写了封报平安的回信,写信时念及村庄田地灌溉之事,心中一动,便在信笺末尾添了一笔。


做完这一切,李不琢又给郭璞传书一封,心中写到,让他运些黑油到酒瓮子村来。


三日后。


庄里演武场上,九支突出的木臂随三截木人转动,发出凌厉风声,木人周围,数个凭空吊着的沙袋来回晃动,黄奴儿身入其中,左躲右闪,身形灵动如猫儿一般,险险避过沙袋,踩在抽动的木人臂上,一跃而起,取下木人头顶的青瓷小瓶,对边上的应十一咧嘴一笑。


“是你的了。”应十一无奈摇头,这瓶中装的一粒小精元丹是李不琢放在木人头顶让二人争夺的,应十一先试,却被沙袋撞击,败下阵来。


从三日前开始,李不琢便让应十一操练弓、矛。在火器、机弩皆为禁品的情况下,弓能百步外伤人,是庄子防备的最佳选择,次者为矛,若不论场地狭窄而施展不开,枪乃百兵之王,但枪难以速成,矛却易用。应十一在新封府摸爬滚打,靠着偷学和一些江湖把式,却也混出了一些模样,天赋不差,待他学成,便可代李不琢训练村中青壮,如此便能有些防备力量。


操练到半途,住在鹤潜家中的断腕的从良小贼黄奴儿无所事事,也参与进来,李不琢见他天生身法灵巧,便把藏书大库中读到却未曾习练的一本坎离游身步教给了他。


李不琢教二人操练时,亦在锻炼不易剑道的推演,剑道种子虽已成型,要茁壮起来,除却顿悟,靠的又是水磨工夫。


这时候江酒儿来到演武场中。


“大人,今日是出酒的日子了,我爹把第一抽酒留着,正等大人去品尝呢。”


李不琢点头离开演武场,发现庄子门口许多村中百姓簇拥着,姚仲豫正带着几人阻拦,但村里就这么些人,互相熟稔,看个热闹罢了,却没几个怕姚管事的。


姚仲豫琢磨着李不琢大概和其他炼气士一般,是个喜静的性子,沉下脸正准备呵斥,李不琢却道:“让他们都进来吧。”


今日李不琢正要让村人去做件事,改良造酒的事能树立一些威望,正好让他们旁观。毕竟他虽是酒庄拥有者,但既非河东县灵官,也非功曹,掌书吏的职位只是管理书籍的文职,他并无权力命令村民。


李不琢吩咐后,一众村民簇拥进来,酒瓮子村村长江石也在其中。


李不琢进入酒坊,只见四角锅炉蒸汽腾腾,中央的冷却槽下放着一个大桶。


地上那横三竖五地炕已打好,一入其中,竟比初夏还暖和一些,江大河此时便敞着衣襟,脸上泛着汗水光泽,见李不琢便大喜道: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